【代表风采】杨国华:尽心履职的民间“群文”使者 | |||
| |||
作为浙江省莲花落协会副主席、绍兴市人大代表,杨国华始终秉持文艺工作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使命情怀,全心全意为民履职。 ![]() 让“莲花”争艳添彩 出生于1965年的杨国华,自小喜爱文艺,十六七岁时即跟着广播和收音机学唱莲花落,并开始在一些村庄里演唱,随后杨国华赴绍兴师从莲花落名家胡兆海学艺。2004年杨国华创办了上虞第一个民间艺术团——国华艺术团。 40余年如一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学习、探索和磨砺,是杨国华常规的功课;坚持自己创作、自己排练、自己演出,是他对自己的“三自”要求。 随着时代变迁,莲花落的创新求变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保持烟火气,注重时代性”,这成为杨国华努力实践的艺术追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或表演的众多莲花落作品,先后获全国戏曲调演优秀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浙江曲艺调演一等奖等,《老板密室》更是夺得全国“群文”领域最高奖——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 为填补绍兴莲花落系统性纪念场馆的空白,强化年轻一代对本土曲艺的认知,杨国华还积极和有关部门、街道联络,推进莲花落纪念馆的建设。在他的助力下,2024年,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崧厦街道雀咀村的绍兴莲花落开山鼻祖——沈阿发的纪念馆正式进入规范建设阶段。 为“群文”不遗余力 “我来自民间,是在群众文艺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为群众文艺建设不遗余力,是我天生的使命。”杨国华说。成立国华艺术团之后,杨国华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入厂、进社区,开展文艺巡演、义演等活动多达百余场,同时带领团队走村串巷,把文艺演出送到边远乡镇、革命老区和敬老院。 200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他组织队伍在上虞城乡开展了100场专题巡演,其规模、声势和场次创上虞专题巡演历史之最。2020年开始,他与上虞总工会合作,在绍兴市率先开展了送戏进工厂、进车间活动,“我心向党、劳动光荣”和“青春建功、劳动幸福”等大型主题巡演成效显著。 杨国华还创作了大量贴近时代、富有地域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小品《鞠躬》《约定》,小戏《还鸡》,说唱《上虞建设展新貌》、莲花落《上虞网红桥》《张杰先生四句话》等脍炙人口,一曲《中国人》更是风靡城乡。 而每周五在“娥江书场”组织莲花落专题演出、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传统地方戏曲讲课、“传帮带”年轻莲花落演员等,则是他不遗余力推进群众文艺建设的又一见证。 任“代表”尽心履职 作为连任三届的绍兴市人大代表,杨国华每年都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专门深入群众文艺一线收集意见、倾听呼声,尤其是对一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或“群文”团体、征询专业人士意见,不断提高议案、建议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 担任代表以来,他用心撰写推进“群文”建设的有关建议。2024年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他领衔提出《关于丰富企业职工文艺活动的建议》,提出要切实重视并扎实推进企业职工的文艺活动,进一步健全企业文艺阵地和队伍建设,该建议也得到绍兴市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并间接推动了2024年绍兴市首届职工文化活动月的开展,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职工文艺赛事,将丰富的文艺活动送达职工身边,深受广大职工欢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