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3-06-25       字体:[ ]

关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两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2022年6月28日)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6月中旬以来,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队,我委分别赴商务、经信、浙江创城、浙江华亿等单位实地走访调研,并召开多个部门参加的座谈交流会,对我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有关“两业融合”的各项政策意见,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按照省市要求,围绕“两业融合”发展核心目标,结合上虞产业实际,先后出台“双抓双优双突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及加快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两业融合”的基础更加扎实。近年来,上虞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区、制造业强区之路,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新材料、高端制造、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4.82亿元,增长19.1%;年营业收入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31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达到48.59%,居全市第2位,全省第19位。高质量的制造业基础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衍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两业融合”的拉动作用提升。近年来,我区大力培育发展主体,已有龙盛、闰土等10余家大型制造业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大力扶持卧龙电机大脑、晶盛机电研究院、华亿设计、希尔机器人、安瑞思等重点企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11.07亿元,将近2015年的两倍,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7.2%提高到2020年的20.2%,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3.“两业融合”的培育取得初步成效。杭州湾经开区强化产业规划引领,聚力打造“4+3+1”产业体系,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绿色化工人才实训基地投入运行,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及实训中心正式开建;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百官街道围绕园区优化整合和产业提质升级做好统筹规划;曹娥街道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做深产业链融合,如阳光照明全力构建“服务+制造”的全产业链模式。2021年我区数字文娱服务业创新发展区顺利入围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名单;上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项目荣获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培育项目;今年正申报省级新材料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我区“两业融合”尚处起步阶段,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1.“两业融合”的紧密度需进一步提高。服务型制造业发展仍较弱,对先进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强。如浙江创城汽车从制造业企业中把检验检测中心独立出来,但目前仍以创城汽车的业务为主,社会面的业务较少,做大做强服务业的基础不够扎实。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需求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生产性服务需要和金融业,两者增加值的比重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9%。部分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两业融合”的主动参与度较好,但大部分企业由于认识偏差、风险抗拒、能力制约等原因,对信息化建设、服务化转型意愿不强烈,不参与、浅参与、被参与等现象比较突出。

    2.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2021年,我区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55家,其中批发业达184家,占72.2%;实现营业收入440.56亿元,其中批发业达380.08亿元,占86.3%。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这与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所需还不匹配。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不足,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到20%,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仅35家,占13.7%,整体规模偏小,对外竞争力和辐射力十分有限,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拉动作用不强。

    3.“两业融合”的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政策保障看,区域规划布局体系尚需完善,有关政策供给空白、不足、错位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统计、评价和考核等体系需抓紧研究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引进少、投入小,产出效果待体现。从要素保障看,高层次专业人才及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引、留、用难,成为企业走向“两业融合”面临的普遍痛点;前期资金压力大,回报率低,是影响“两业融合”推进速度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发展看,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独立研究院难剥离的困境,制造业企业剥离仍存在人才、资金、土地等分割困难。

    三、相关意见建议

    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为更好地推进我区“两业融合”发展,全力争创全省“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议如下:

    1.加强统筹谋划,加快“两业融合”的进程。打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体系制约,推动全区层级的部门协调,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为主攻方向,以杭州湾经济开发区、曹娥江经济开发区两大平台为依托,以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绿色化工等产业集群为产业载体,进一步明确目标、方向,分解落实重点任务,出台统计、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加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两业融合”试点。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针对我区经济特色,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以推动“一江两岸”总部楼宇经济集聚、紧抓重点项目落户契机,组织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探索,在扎实推进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的基础上,重点领域再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区级试点,给予与推进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试点资金政策支持,培育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标杆企业和领先产业,并对试点的经验和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发挥试点的引领带头作用。

3.加强政策保障,积极营造“两业融合”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推进“两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在现有人才政策基础上,补充完善现代服务业企业人才倾斜政策;整合梳理各部门出台的现代服务业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平衡企业在投入、初创、成长阶段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的宣传落实,加强政策绩效考核。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督办法》要求,建议对以下工作进行跟踪督查:

加快探索建立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评价、考核体系。(牵头单位:区府办;责任单位:区商务局、统计局)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