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我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专项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3-02       字体:[ ]

关于我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专项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法制(监察司法)工委

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委

 

按照省、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7月份以来,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专项监督工作。在建立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专项监督领导小组和制定出台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全区五级人大代表的部分代表集中视察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及新建项目;专门组织驻会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安吉县考察学习“最多跑一地”的改革经验;专题召开由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负责人和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我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与此同时,3名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分别带队开展实地视察调研活动,各乡镇(街道)人大也为此同步开展了专项监督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我区积极响应省委关于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更好地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的要求,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快区级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建设“重要窗口”努力交出“最多跑一地”改革的高分报表。

(一)整合力量资源,努力变 “四处跑”为“一地跑”。根据我区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实际,有效整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成建制入驻,灵活采取整体入驻、常驻、共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集成建设,按照群众反映问题类型,统一调度入驻力量开展解纷工作。今年4月,矛调中心对“七中心”“一平台”的相关功能进行了有效整合,服务范围从最初的接访延伸至诉讼、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等方面,成为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找个说法”的地方。同时,投资1.8亿元,大手笔新建6600多平方的矛调中心新大楼,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1%,预计明年上半年正式启用。

(二)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变“线下跑”为“线上跑”。不断发挥大数据作用,将“城市大脑”与矛调中心同步建设、融合应用,运用“线上接访”“智慧综治”“智慧城管”“智慧警务”等系统,实时即时全域全链指挥矛盾纠纷化解;制定出台《上虞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运作实施方案》,明确进驻单位的办理事项和操作流程,着力打破信息壁垒,推进群众诉求“一窗口”受理、疑难事项“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将信访办理“2211”工作机制引入内网系统,从事项签收到事项批转到事项审核到事项办结全部可在电脑PC端或手机钉钉完成,减少了纸质流转的“线下跑”,取而代之的是OA流转的“线上跑”, 通过平台流转办理的信访事项3000余件,95%以上信访件实现2小时内交办到基层所队,提高了信访事项的办理速度。

(三)提升规范建设,努力变“向上跑”为“就近跑”。研究制定《上虞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运行机制(试行)》,确立即接即办、会商研判等七项工作机制,并设法将矛调中心建设的触角向镇村延伸,9月底前完成了所有乡镇标准化矛调中心建设,使镇级矛调中心成为集综合信息指挥、矛盾多元化解、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为民服务窗口,还积极引导本地(村)广大乡贤、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进入矛调中心参与矛盾调处、心理咨询和情绪疏导,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只进一扇门”就近办成事的目标。如在镇(街)中心建立公安“民情民访”代办点35个,助跑小分队14支,代办、帮办民情民访事项300余起,化解绍兴市交办信访积案3起,满意率95%。

(四)优化平台服务,努力变“你要跑”为“我来跑”。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自区矛调中心启用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事项5283件,其中信访登记805批1905人次,调处化解653件,法律咨询3089人次。同时注重力量下沉、主动服务、源头治理,今年以来,区级走访占四级走访总量的80%以上,进京访登记1批5人次,同比分别下降90%和54.5%,赴省访登记(核销后)88批12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2.8%和26.7%;走访、来信、网上初次信访事项化解率分别达97.52%、89.71%、95.71%;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3025起,调处成功3001起,成功率为99.21%,涉及金额1.02亿元。全区信访生态持续优化。

二、困难问题

一年来,虽然通过各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的统筹协作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专项监督的情况看,在对标“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上,特别是在群众需求和满意度上仍有较大差距。

(一)矛调工作机制亟待健全完善。区矛调中心进驻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协作配合,以及业务、力量、资源尚未融为一体。工作人员统一管理、调度、考核等制度仍不够健全。闭环管理尚需进一步强化,内部流程还不够优化,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特别是矛调中心大楼尚在建设中,在空间整合与机制融合的入驻对接上还需统筹兼顾;乡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四个功能性平台尚未实现很好的融合,乡镇(街道)以下的社会治理存在力量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制约了乡镇(街道)层面的社会治理能力。“即接即办、教育疏导、会商研判、协调办事、公开监督、考核管理”六大机制落实尚不够到位。

(二)信息共享系统亟待开发提升。入驻中心的各个部门基本都有各自开发的应用系统,但相互之间共享互通不够, “信息孤岛”和“信息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大部分为上级部门开发,区级层面无法从技术上打通共享,不仅耗费了大量手工录入或导入的时间,也严重制约了中心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亟待加强。

(三)调解队伍建设亟待充实加强。调解队伍的纠纷处理能力尚有提升空间,行业调解组织相对薄弱,特别是从事物业纠纷等行业调解的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一些品牌调解工作室后备力量不足,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职调解人员偏少。基层调解员队伍有待加强,参与调解的力量不足,调解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力量偏弱等问题。律师调解大多是志愿服务性质,调解质量和可持续性较难保证。

三、意见建议

“最多跑一地”改革是政府对自身办事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高标准高要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与全链条的社会治理紧密相关,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当前,区委正在全力推进矛调中心建设、深入开展“最多跑一地”改革,这为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提高站位、拉高标杆,乘势构建起更为多元、灵活、高效的矛盾纠纷解决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平台模式,确保运行长效。要学习借鉴安吉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1+6+10+N”模式,强化受理、流转、办理、评价、回访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区级矛调中心更加规范运行。要抓好矛调中心新建大楼在空间整合与机制融合的统筹;要加强镇、村两级标准化矛调中心建设试点,加快出台建设标准,坚持分级分类推进,进一步下沉重心、前移关口,着力形成以“区级‘终点站’、镇级‘主阵地’、村级‘前哨所’”的矛调中心工作体系。

(二)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助推智慧高效。要完善社会治理线上线下联动推进的工作体系,更新完善线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平台,科学设置各类纠纷事项从受理到处置到办结到监督评价的各个关键节点,探索推进“枫桥经验”在网上矛调中心的创新运用。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手段,推进业务上下协同,对于区一级能够整合的工作平台,要加快信息互通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化水平,对于区一级不具备整合权限的,要及时向上报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技术性障碍,协助上级部门推进各业务平台的联通贯通,打破数据壁垒,精心打造集线上流转办事、动态管理、调度指挥、预测预警和精准决策于一体的“智慧大脑”。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精干实效。调解队伍是化解矛盾纠纷、做实矛调中心建设的关键力量。要大力推进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注重吸纳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退休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等加入专职调解员队伍,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驻三服务”“三师员回归乡村”和“乡警回归” 等基层治理活动,发动基层网格员加入调解队伍,实现便民服务和矛盾调处“最多跑一地”在村社的有机融合,打造调解品牌。要积极鼓励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设立专业调解组织,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矛盾调处,挖掘成立平台调解室,不断充实壮大调解队伍。要切实加强对调解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调解技巧,努力选树一批调解专家、调解能手和首席调解员,全力提升矛调中心的工作实效。

 

 

 

 

 

 

 

根据《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建议对下列3个重点问题进行跟踪监督:

1、认真谋划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新建大楼的功能布局,确保各入驻部门单位有机整合、运作高效(责任单位:区信访局,配合单位:各入驻部门单位);

2、着力打通信息数据共享壁垒,切实提高“最多跑一地”改革工作成效。(责任单位:区大数据管理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各入驻部门单位);

3、大力推进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效提升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能力[责任单位:区司法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