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2019年全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0-06-30       字体:[ ]

 

关于2019年全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

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

 

为做好2019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2月下旬到3月中旬,我们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梅龙的带领下,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走访和书面交流等形式,对2019年全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生态环保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目标任务。

1.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稳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美丽上虞建设持续发力。一是工作有目标。编制下发了2019年美丽上虞建设工作任务书,拟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清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等三项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实施有方案。通过制定印发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三年实施方案、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方案、“五水共治”工作实施方案、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明确了重点、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三是激励有措施。研究出台《2019年度乡镇街道和两区一镇一办生态环保工作考核办法》、《2019年度区直部门(单位)空气质量达标进位行动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考核办法》,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四是工作有专班。为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项重点工作,区政府先后成立了区打赢蓝天保卫战、区迎接省生态环保督察、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起暗访督察、月度例会、信息报送、建档销号、通报排名、联合执法、考评问责等七项工作机制,提出了责任、任务和项目“三张清单”,全面强化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责任落实。

2.工作举措扎实有力。一是生态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巩固深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启动国家级创建行动;始终强化基础绿色创建,大力开展生态满意度宣传;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工作,统筹安排7大重点工程、41个重点项目,39个项目已启动实施;积极推动“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加快打造虞南“大花园”“大景区”。二是污染防治攻坚不断强化。深入开展蓝天保卫行动,科学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推进空气质量达标进位行动;持续做好重点断面水质提升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断面水质监测和预警通报、河道清淤、引水活水等措施,扎实开展“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认真抓好省级固废专项审计整改工作,完成重点行业土壤污染详查和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年度任务,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大力实施生活垃圾五大专项行动,深化“厕所革命”,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三是执法监管水平不断优化。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建成智慧环保暨环保110指挥中心,开展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站运行维护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积极筹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及重点信访排查整改,重点问题清单化管理并逐个“拔钉销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强化项目审批的规范管理,积极向上争取省级排污权储备指标,优化排污权市场交易政策,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始终坚持依法依规整治“低散乱”企业,强势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3.工作成效日益显现。一年来,全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水、气等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次荣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区(县、市),首夺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排名比2018年提升13位,满意度得分取得7连升。全年AQI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2名。省控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达100%,市级以上考核断面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整体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率均走在全省试点地区前列,获省级审计组高度肯定。省级生态环保督察顺利通过,多项工作获点名表扬,44个反馈问题(信访交办件)均整改到位。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全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31起,罚款1996.19万元,案件查处数量和罚款金额分列全省第一和第九,环境信访件数量下降15.7%。对去年区人大常委会生态环保方面的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整改落实基本到位。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诉求仍有差距,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认识不够到位,主体意识有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但全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仍有欠缺。一些企业和个体户对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认识不足,履行社会责任依然不够,一定程度存在达标排放就是完成任务的想法和观望等待、应付检查的现象,主动参与治理的意愿不强,偷排、偷倒导致环境污染的现象仍有发生。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虽在不断增强,但对环境保护本身理解不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2.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遗留问题有待破解。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整改了不少问题,但由于污染防治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疑难问题仍然较多。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遗留问题整改难度也不断提高。治理技术手段有待提升,产品档次不高、生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根本性问题难以通过现有的科技和工艺解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能源和运输等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杭州湾园区等重点区域情况复杂,生态环境风险较高,化工企业门类齐全,集聚密度较大,污染叠加累积效应明显,环保风险压力较大。

3.工作合力尚需提升,执法能力有待加强。环境保护要求与现有工作体制、人员力量存在着较大矛盾。一方面,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由于职能交叉分散,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未高效运作,部分单位参与主动性不够,协力推进不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环保执法力量仍较为薄弱,基层生态环保人手紧张,监管手段、执法装备、人员数量和专业能力,与监控任务和执法要求相比仍显不足,基层人员力量仍需加强。

三、下步建议

1.坚持目标导向,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环保年度目标任务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区委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细化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计划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区、乡镇两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强化对排污企业和个体业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类责任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多形式、多手段地加大新环保法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素养。

2.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提升区域环境质量。要秉持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要围绕环境保护重点目标、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认真落实各项治理措施,确保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明显。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严格产业准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行清洁生产,加大重污染企业的治理和监管力度。要强化治气能力建设,健全空气污染预警预报机制,继续强化工业废气和油气领域治理。要持续深化碧水行动和“水十条”,不断巩固“剿灭劣Ⅴ类水”成果,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要切实强化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监管,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防治,严防水质反复反弹。要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管控、治理和修复。要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和省级督察长效整改工作,持续开展突出问题排查整改,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定期反馈等措施,确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力争顺利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3.坚持服务导向,着力提增环保工作能力。要继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深化“三服务”活动为契机,优化服务举措,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推动环保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健全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切实提高企业环保审批和技术指导的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生态环境服务。要强化监管机制建设,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在环境监管执法中的责任,按照环境监管标准化的要求,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环保监管机构力量,有效整合各方监管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要强化执法工作,扎实推进精准执法,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抓住治污重点、解决关注焦点、破解治理难点,真正做到管在平常、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切实提高生态环保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强化司法保障能力,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查处侦办和起诉力度,推动实现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无缝衔接。

(2020年3月30日)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