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 |||
| |||
关于全区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城建环保工委 (2019年11月30日)
2016年11月开始,区委区政府按照“创新之区、品质之城”建设总体定位,全面实施以“农村村内破损道路修复、农村违建拆后利用、小流域整治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着力解决一批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力推动区委区政府关于该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根据虞人大办〔2017〕32号文件要求,区人大常委会从2017年起开展三年行动计划专项监督活动,并跟踪督查三年。 今年是跟踪督查的第三年,在区人大常委会两位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和城建环保工委跟进落实2019年度专项督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踏看、项目评估等形式,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年初机构改革后,组建的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村内基础设施提升和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提升行动,区水利局负责小流域整治提升行动。截止目前,已完成2017年、2018年村内基础设施提升项目461个,完成投资16.3亿元;2019年立项建设187个项目,已完成112个项目,完成投资额5.4亿元,完成总投资的95%。2017年、2018年小流域整治提升项目共涉及12个乡镇(街道)、18只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2019年立项16只项目,涉及12乡镇(街道),已完工3只,在建10只,完成工程招投标进场3只,已累计完成投资0.6亿元,完成投资额的75%。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提升行动,2018年全区合计312个行政村,常年经营性收入都超2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5.13%,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0.91%。三年行动计划成效主要体现在: 1.农村面貌实现面上美丽点上出彩。各乡镇(街道)根据资金安排和“五星达标、3A争创”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重点放在群众需求迫切的民生实事上,放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放在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项目上。通过持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全区农村共新建和修复道路426.9万平方,拆后利用新建停车场面积243.1万平方,清除露天粪缸1605只和农村旱厕893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厕1615座。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切实推动“五星3A”“美丽星”创建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目前,全区224个“五星达标”村和20个“3A”景区村完成市级争创,建成虞南“山水诗踪”景观带、虞中“书香果韵”景观带、虞北“特色仙果”景观带等精品线路9条。14个省级3A景区村、13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在上虞成型,初步实现上虞乡村点上精致、线上秀美的美丽图景,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2.小流域治理达到质量和功能并重。高标准开展小流域工程设计,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监督制,并抽调精兵强将、业务骨干,分段做好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生产督查,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安全关。通过三年来的建设,已完成小流域整治项目21只,下管溪、隐潭溪、小舜江、清潭溪、闹溪等重点小流域及其主要支流和沿山泄洪渠基本完成治理,区域防洪能力提升,小流域生态环境改善,逐步实现溪流“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10月底调研督查驿亭贾家村和丰惠后山村小流域工程期间,周围村镇干部和群众对工程整体形象、质量给予高度肯定。 3.村级集体经济开源节流发展壮大。三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开源”和“节流”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一方面,在完成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开展各类问题合同的清理,整改后新增承包上交款299万元,村均近1万元;新回收承包欠款1667万元,占全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11%;规范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基本实现了村级零招待;严格开展村级工程审计,通过审计核减,每年为全区村集体节约工程支出6000余万元。另一方面,出台“盘活现有村集体闲置资金、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闲置土地、激活闲置农房(宅基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探索村庄经营新途径、实施村级物业精准扶持、创新土地确权后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方式、开展村企(校)互动合作、强化三资管理、建立部门联村机制”等集体经济增收十种创新模式和鼓励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全区村集体经济增收动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如我们调研的盖北镇,实施“一村一幢楼”物业项目,建成后可为每个村每年新增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三年来,全区村集体常年经营性收入村均增加16万元,增长48.5%,村均总收入增加35万元,增长28%。 二、困难和问题 虽然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但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提升需求仍较大。从监督调研情况了解,三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重点投入到农村主干道等路面修复、设施安装和停车场改造提升等,有条件的个别村进行了全域提升。但仍有不少村未实施全域提升,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少短板,道路改造、设施添置、文化礼堂和家宴中心等建设的需求仍较迫切。特别是明年“五星3A”争创第三批的82村,相对基础设施仍较薄弱,需进一步提标改造建设。 2.后期运维保障制度待健全。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部分早期工程因质量问题,目前已出现破损或功能停摆状况,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亟需维修和保养。但目前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运维缺乏长效机制和资金保障,村级负担压力较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 3.集体经济基础仍较薄弱。目前一般村正常的年运转费用在50万元至60万元之间,但当前全区村集体经营收入50万以下村仍占比70.8%,年经营性收入30万以下的村占26.3%,超过100万元的村仅占6.3%,与周边诸暨、柯桥及嘉兴等地农村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岭南、下管、陈溪等虞南乡镇村均常年经营性收入在30万以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增收难度较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推进。 三、意见和建议 2017年—2019年的三年行动计划暂落上“顿号”,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小流域治理远未到画上“句号”时,特别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推动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加快工程扫尾,谋划思路举措。2019年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虽投资额已完成90%,但仍有63个项目未完成,小流域治理在建工程尚有13只。区有关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加强协作,进一步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程计划,杜绝“停、等、靠”思想,集中人力、机械、设备、材料等,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和工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成。同时要结合“千万工程”升级版要求和第三轮“五星3A”创建安排,科学谋划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明确建设重点,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先行区。 2.健全机制体制,强化要素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小流域整治涉及资金需求量较大,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了PPP模式,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小流域治理资金也通过政府融资来实施。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从中央到省、各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融资难度在逐年增加。面对新一轮的建设,区政府要尽早统筹谋划资金渠道,夯实融资平台,合理分配资金方向,创新项目立项模式,切实发挥资金绩效。同时,面对近年来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工程项目实效。 3.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村强,则民长富;民富则国久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减支”,促进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增值。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飞地”抱团模式,加大政府部门、企业结对帮扶力度,总结推广好的案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部分薄弱村给予资产性扶持,实现“造血”功能的持久化;在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管理体制,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建立健全以集体资产增值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经营管理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督暂行办法》要求,建议以下工作进行跟踪督查: 1.要进一步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工程项目实效。(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各乡镇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