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0-06-22       字体:[ ]

关于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2019年6月28日)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6月中下旬,我们在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对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评价

近几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引育民生工程,着力构建人才生态最优区,大力促进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质增量,到目前为止,全区拥有各类技能人员15.9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高技能人才4.8万人,技能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39.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比重30.1%(分别高于全市8.4和1.1个百分点),全区415家企业相继签约开展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并建有1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市级以上有10家)。今年1-6月,累计新培养各类技能人才6400人,其中培养高技能人才1759人,为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政策引领作用明显。为了进一步集聚创新人才资源,优化技能人才环境,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人才开发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意见》(区委〔2016〕46 号)和《上虞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办法》(区委办〔2018〕26 号)。尤其是区委办〔2018〕26 号文件,可以说是全省县(市)区当中力度最大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其最大亮点是把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激励与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的房票补贴和生活津贴,并在技能晋升、职称评定,高技能领军人才奖励等方面制定了更具针对性和更高含金量的激励政策,成效明显。2018年技师人数比2017年增加33.9%(其中高级技师增加了4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二)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区职业中专和职教中心两所国家级重点职校能够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核心理念,探索与构建“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区内200多家企业合作,组建了机电、建筑、汽修三大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机电、建筑、汽修、电商、服装、烹饪、财经、计算机动漫游戏和人工智能等九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进了卧龙机电“教学工厂”、春晖机械“教学工厂”、阳光电子“教学车间”。职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向社会输送2300余名合格毕业生,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文化和技能培训年超2万余人次。

(三)部门协同合力增强。近几年来,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十分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区人才办、区人社局作为全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牵头部门,围绕主责主业,深入实施“金蓝领”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各项配套政策,提升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各类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统筹抓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区财政局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原则,加大技能人才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形成技能人才“强磁场”,确保人才政策兑现和人才工程实施的经费需求。区教体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转变办学理念,创新教育培养模式,职教质量不断提升,区经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等部门都围绕各自的工作职责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区近几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看到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技能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不足,体系不够健全,技能人才队伍与我区产业需求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能人才队伍不强,供需矛盾突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区技能人才队伍不强,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三多三少一稀缺”现象,即低级多、高级少,大龄多、年轻少,单一技能多、复合技能少,新兴产业技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制造业技工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据预测分析,现阶段我区制造业技工人数总缺口高达4.5万人,特别是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装备自动化程度提高,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发生变化,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强烈。据测算,目前我区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比例仅为12%,高级技工缺口在2.5万人左右,而同时各类职校毕业的一线技工供给很少。随着高职扩招、五年一贯制、中本一体化的实施,我区中职学校2300名毕业生中有近60%升入高一级学校,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仅为800人左右, 2018年中职各专业供需比达1:5.6;且不少企业去高职院校招聘也面临多个企业抢夺一个高职毕业生的现象。尤其是我区化工行业面临更大用工难题。即使技工进入企业工作后,但由于生活成本、工资待遇、年龄因素等,技工流动性非常大,一边大量引进,一边大量流失,更加剧了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元性。我区的技工人才主要依赖职校教育培养,多年来,我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培养了一大批蓝领精英。但技工人才培养模式也亟须转型,培养方向偏离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紧密。由于分配机制上的缺陷,在编职校教师参加社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职校学生也普遍存在着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不足、缺乏岗位变化和创新能力等弱点。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以致用能力缺少,获得技术的主要途径是“师傅传授”和企业上岗培训,然而就靠自我修行,缺少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提升平台。

(三)企业主体意识淡薄,激励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性不高。当前,企业技能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学习、薪酬和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仍广泛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歧视性政策,缺少人才激励机制,有的对获得技术职称的职工没有发放相应的津贴侍遇,有的工资虽与技能等级挂钩但级差不大,有的对技术高贡献大的职工无明确的奖励措施等问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待得到尊重和提升。

(四)重视技术、重视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大多数家长宁可让孩子去挤高等教育的“独木桥”,也不愿选择读职校,究其原因,认为技工工作脏累差,整个社会对技工的总体评价低,觉得做技工没有前途等,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工人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身份与体制壁垒突出,向上晋升空间狭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对策与建议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加快推进我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争当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当前我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要素集聚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的关键之举。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技能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并将其列入本地区人才发展规划,统一部署推进。同时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由区人才办、人社、经信、教体、财政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参加的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构,加强对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要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年度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作为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二)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对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支持企业采取自办培训、“名师带徒”、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法,以及建立“首席工匠”,“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积极鼓励有条件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建立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形成职业培训的市场化机制,补齐社会培训的短板。在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的发展,为适应当前我区高技能人才需求,须抓紧筹建上虞技师学院,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培育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已经出台了很优的人才政策,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也在逐步形成,但目前存在“不缺政策缺宣传、不缺行动缺精准、不缺优势缺合力”等问题。因此要加大对现有技能人才培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要提高政策绩效和精准性,提高政策知晓率。同时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一是依据上级相关政策,要研究校企合作及社会培训中教师的合理薪酬问题,调动体制内职校教师的积极性。二是鉴于目前中职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要逐步提高职高生招生比重(目前我区职高与普高生源比例为3:7,宁波等周边地区已达到5:5)同时,扩大学校对专业课教师招聘的自主权,缓解优秀专业课教师紧缺的问题。三是随着我区化工产业“一园式发展”快速推进,道墟化工园区也急需转型发展,利用部分企业现有场地和厂房,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全省乃至国内一流的化工技能人才的实训培养基地,以缓解化工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题调研。

(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广泛深入宣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导树立心无旁骛、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的工匠品格,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宣传和表彰一批具有优秀品格和时代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百名金蓝领”、“百名上虞工匠”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他们在上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要大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引导更多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学习技能、掌握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列为选择之一,努力构建起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根据《绍兴市上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督暂行办法》,拟对下列问题实施跟踪督查:

 

1、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社会职业培训成果奖励办法。对确保完成年度职业培训任务的公办职业学校,其社会职业培训收入核定目标基数,超出部分可用于支付有关教职工非工作时间内劳动报酬,由学校分配。社会培训取得劳动报酬不计入个人绩效工资。由区教体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负责落实。

2、进一步助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区人社局、区教体局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扩大学校教师招聘的自主权,在有关部门审定招聘条件、程序和监督的前提下,允许学校有规划的面向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招聘紧缺型专业实训指导教师。财政部门要落实职校兼职教师费用专项预算。由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财政局负责落实。

3、进一步加快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全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建设总体要求,按照创建一流的公共实训基地目标,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区财政逐年投入资金完善基地专业设施设备。由区教体局、区财政局负责落实。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