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资料中心

在视察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及“两个平台”建设情况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9-02-28       字体:[ ]


在视察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城融合及“两个平台”建设情况会议上的讲话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方静

(2018年5月30日)


各位常委,同志们:

关于产城融合,早在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试点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2016年,又印发了《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产城融合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提出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

的确,就如我们的杭州湾开发区,建设之初的定位只是一个工业园区,但随着这20多年(1998年创建)的发展变化,当时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的、千亿级的开发区,并被评为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产业集聚区,前不久又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30强。产业结构、功能定位都有了巨大的跃升,与此相对应的,产城融合自然需要同步深入和加快推进。

目前,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思路已初步形成,绍兴滨海新区将是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区块之一。如何对接大湾区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按照全域景区化目标和区域协调联动要求,强化创新驱动、要素集聚和高端产业发展?如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如何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分工有序、联动发展、更具活力和竞争实力的现代产业新城?这是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下面,我简单谈三点想法:

一、从产业升级入手,助推开发区持续发展。抓好工业制造业,就好比是在培育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树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五年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以产城融合为基础,坚持高标准改造、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既做到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进一步加快空间布局优化,加速业态调整创新,实现开发区集聚集约、绿色高效发展;要瞄准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加强标准化和品牌创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努力打造具有产业、企业、产品和创新新优势的现代产业高地。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兼顾当前与长远,才能为打造产城融合、持续向上发展的开发区提供强劲动力。

二、从功能配套入手,助推开发区健康发展。抓好事关科教研发的创新集聚区、事关生活生态的现代服务区等配套功能建设,则能让开发区产城融合更加“枝繁叶茂”、朝气蓬勃。为此,要根据产业承载需求,围绕创新驱动要求,全力打造好创新服务综合体,并依托浙江理工大学,更好地发挥出实训基地作用。要瞄准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凝聚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完善生态生活功能,关注民生事业发展,改善和丰富新居民的医疗、教育、文化及商贸服务,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尽快使新城集聚起人气来,解决好“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问题,最终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好开发区的“软实力”。

三、从智慧园区入手,保障开发区安全发展。要凝聚各方合力,加快“4+2”综合监管服务系统的建设,共同推进开发区在前几轮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大湾区建设中抢抓机遇:一是要注重全局性。围绕监管平台的务实高效运转,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完善细化工作流程,形成能进则进、双向互动、协调统一的监管指导服务系统。二是要注重系统性。统筹谋划,配齐、配足、配强相关设备设施,并为下步功能拓展预留好接口空间。同时,加速统筹推进监管平台与创新协同中心、绿色化工工艺创新及安全测试平台的建设。三是要注重规范性。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4+2”应急管理等系统建设,并结合开发区自身产业、企业特点,开展多级演练,真正实现系统的能用、会用、管用。四是要注重长效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是永恒的,为此,各相关部门要主动与开发区对接,开发区更要积极配合,从而真正实现部门信息系统与指挥中心数据和资源间的有效整合,确保无缝对接、实时共享、运行顺畅。

这是我想谈的几点。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