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我区智慧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7-09-11       字体:[ ]

 

关于我区智慧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我们在赵畅副主任的带领下,通过现场观摩、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区教体局和有关学校汇报赴宁波市江北区学习考察等途经,对我区智慧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智慧教育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智慧教育作为高端教育信息化的形式, 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特质是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近几年来,智慧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各界的广泛肯定和推动。我区智慧教育尽管实施时间尚短,但已经开始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初步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订了智慧教育五年规划。2016年10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上虞区智慧教育五年规划(2016-2020)》(虞政办发〔2016〕205号),明确了我区实施智慧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机制,着力推进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能力、智慧课堂、智慧学习建设。其中对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和全区中小学交互式多媒体应用使用率等,分2018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段,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要求。区财政还每年安排2000万元(五年共计1亿元)专项资金,保障智慧教育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确保公用经费10%以上用于教育信息化。区教体局等相关部门正按照规划在扎实实施和推进。

二是加大了智慧教育基础投入。积极实施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光纤千兆到校、网络百兆到教室工程,与省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区中小学生机比平均达到6:1,教室多媒体配备率达100%,所有学校的普通教室都能共享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资源,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启动教育城域网无线专网建设,全区已有10余所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6所义务教育段学校配备了移动学习终端500余套,探索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同时,加快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升级,70%以上的高中教室配有互动触摸式一体机,70%的高中建有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100%的高中学校配有精品录播教室。

三是推进了智慧校园示范建设。在10所中小学校率先启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逐步实现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完善使用已有的省级以上管理平台,包括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平台,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等;借助家校通软件、微信班级群等互联网平台,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及时、全面的了解;精心研发师生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将学生、教师、学校的所有成长档案进行电子化记录;还有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定制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学生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一些学校积极完善智慧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校各类信息,打造在线直播系统,对学校重大活动实现在线直播,建设全新的校园电视台,制作具有特色的校园节目等。

四是探索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各龙头学校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结合学校特色发展和校本课程建设,适应学科体系建设和走班教学需求,建设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一批现代化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以学习环境的改变带动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我们现场调研的城东小学、上虞外国语学校等部分年级,已开始借助平板教学,实现课前学情的精准分析,课中教学的智能互动,课后练习的精准辅导,课外学习的个性成长等。又如,上虞外国语学校、实验中学等学校利用“智学网”“乐课网”平台,用科学的数据分析以学定教,助力课堂应用模式创新,提高了课堂效率。全区已建成上虞中学“创意工场”等9所省级创新实验室,春晖中学生物学科教室等8所省级学科教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智慧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国内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复杂性对实施进程的阻碍作用不可低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智慧教育要顺利实施、有效推进,还须要正视和切实解决以下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支撑是“一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二平台”(教育应用支撑平台、教育应用服务平台)、“三应用”( 智慧校园系统、智慧课堂系统、智慧学习系统),从区级面上到各级学校,都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很大,并非三年五年就能实现。虽有区财政的支持,但教育的投入,是区级与乡镇(街道)分级承担的,有可能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而利于对学生精准辅导、智能互动、精准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需要人手一份平板电脑,如果全部由学校(政府)配备,显然难以做到;如果由学生个人负担,也不现实。所以,近几年只能选择一些学校,学校再选择一些班级进行试点,全面铺开难度不小。

二是技术支撑的尚未完善阻碍了智慧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常常是当人们刚刚了解熟悉但还不会熟练运用时,技术已经更新换代,老设备很快被淘汰而束之高阁,如学校的投影仪很快被现在的一体机替代造成一定浪费。而智慧教育还是初始阶段,规范性、系统性还不够,全区更高层次的“智慧城市”尚在规划中,教育系统统一的智慧教育支撑、服务平台还未完善,部分学校处于先行先试阶段,其选择的软件开发公司、云盘服务商、数据端口、应用系统、课件资料等等,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导致良莠不齐,很难兼容,大数据的采集就会有问题,共享能力就差。同时,国家层面的智慧教育相关配套政策和标准相对滞后,网络学校、网络课堂的运营还没有政策引导,一些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所有这些,也给智慧教育的深入推进造成不小阻碍。

三是教师家长的传统思维阻碍了智慧教育的快速推进。实施智慧教育,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巨大冲击。实施过程中,社会大众的认知度还不够高,教师、家长理解和接受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对从校长到教师特别是对新技术陌生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另起炉灶、重新学习,阻力不小。智慧教育主要依托互联网,无线网络将实现校园全覆盖,如果学生人手一份平板电脑,对自控能力还较弱的学生而言,能否择优而用等,家长心存疑虑。思想认识的滞后可能成为快速推进智慧教育的最大阻碍。

三、下步建议

为推动我区智慧教育进一步有序快速发展,并取得理想效果,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统筹推进。加快实施智慧教育,对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转型,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区政府审时度势制订出台的《上虞区智慧教育五年规划》,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和科技进步的高度,以“智慧上虞”为依托、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认真谋划了未来五年我区智慧教育的发展。区政府要加强对智慧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教育主管部门尤要积极作为,通过责任清单把规划化为具体行动,同心协力,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发展。

(二)要科学管理,步步为营。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在推进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也要避免急功近利。要精细谋划、科学管理,分步实施、步步为营。区教体局要建立区级层面的智慧教育推进指导组,分阶段提出和指导全区推进智慧教育的具体方案。要筛选一批龙头学校先行先试,为全区智慧教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共同体学校之间要加快整合,利用智慧课堂,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要对投入使用的智慧教育软件、平台进行审核、评估,避免各校零打碎敲、各自为战,以及数据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应用系统碎片化、资源共享性差,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的发生。

(三)要积极探索,优化效果。智慧教育是大势所趋,要加强对智慧教育的学习研究,以求对技术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我们熟悉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准确的把握。要经常性地组织智慧教育试点学校的交流会、分享会,以老带新,传授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推进的目标。在抓紧抓实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师资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培养;在全社会加大推进智慧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意义的宣传力度,从而使智慧教育在既有强劲内生动力,又有良好舆论氛围的内外因素保障下顺势推进。要合理测算经费使用需求,从实际出发,通过规范程序,调整财政资金使用节奏,并加大对智慧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四)要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质是培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既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更要着眼育人、不忘初心。一方面,要加快打造一支适应智慧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改进和完善专业课教师培训机制,丰富教师培训模式,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计算机高级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微课制作培训,举办“微课大赛”,优秀教师师徒结对、外出进修等,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力求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传统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扬弃。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初衷在于辅助教学,按专家学者所说,就是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在智慧教育实施过程中,关注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理的沟通,关注教学内容的咀嚼内化,关注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关注学生视力的保护等。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的取舍之道。

(2017年6月21日)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