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代表工作>代表风采

情系百姓惠民生 尽心尽责谋发展
发布日期:2017-01-01       字体:[ ]
   

情系百姓惠民生 尽心尽责谋发展

——记区人大代表、永和镇项家桥村党总支书记项相校

“项书记,我的房子产权证丢了,该怎么补办”“项书记,我养的鸡最近不吃食,是不是得了瘟疫,你过来帮忙看看。”……像这样的热线电话,他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张家长,李家短,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要找到他,需要他去过问,有的还需要他现场处理。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只要是老百姓的事,事无巨细,他都热情地去办,他就是区人大代表、永和镇项家桥村党总支书记项相校。

多年来,项相校凭着朴实耿直的禀性,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勇于担当,情系百姓,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在广大干群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老百姓称为信得过的当家人。

为民谋发展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从1983年起,项相校开始担任原张叉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全市行政村撤并后一直担任项家桥村党总支书记。在30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中,他以“民大于天”的信念和负重奋进的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器化改造,切实做好各项便民为民服务工程,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早些年,村里的农田基础设施差,水稻亩产量低,农户们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项相校觉得修缮渠道是当务之急,他主动跑部门找项目、寻资金筹劳力,最后凭着一股干劲完成河两岸1000多米灌溉渠道的建设。之后,为了拓宽村里的机耕路,他又带领村两委干部,白天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丈量、规划、设计,夜晚走进涉及农田的农户家中做工作,在不花村集体一分钱的情况下,修通了机耕路。靠着这一系列举措,农户们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入也随之渐涨。

随后,项相校又开始动脑筋思考工业立村。当时村里有一些闲置的土地,他积极到镇里争取土地指标,发动大家寻找适合本村的机电类轻工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村内有大小企业十余家,其中上虞虞梁机械有限公司、上虞诺顿塑料电器有限公司成为永和镇的块状产业代表。2011年引进的环湖标准厂房建设项目,陆续有铜管、电线等小企业成功入驻,实现了企业的集聚发展。企业的引进,一方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本村的富余劳动力多了一条就业渠道,使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创收增收。

全村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金星、青贤岭电网改造,机耕道路硬化,上山道路一侧护栏的安装,三改一拆、河道清淤、环境卫生整治,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无不倾注着项相校书记的心血。“作为一名村干部,处理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群众都要公平、公正。作为一名老党员,都要时刻要保持清醒头脑,做个廉洁自律的党员,才能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永葆共产党员本色。”项相校说。

为民做实事 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

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项相校每一天都是在村委办公室里度过的。“村干部哪来什么节假日,只要老百姓有需要,你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项相校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说既然老百姓选择他当代表,就要对得起那份信任,承担起那份责任。

去年上半年,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一期工程准备启动,作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备受各方关注。其中,永和镇项家桥村就涉及到200亩土地的征地任务。为确保项目整体进度,项相校整日扎根村里做群众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村民真正认识到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项相校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完成了90%左右的征地任务,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47农户的征地任务。“用心、用情,工作中要有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善用感情联络,与村民做朋友。”项相校总结工作经验如是说。

结合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项相校积极带领全村干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狠抓惠民工程。项家河生态治理工程、乐和家园乡村治理模式、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相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这些工程的进度,他说每天记录一下,这样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永和镇项家河起于金星下麻地,至张叉横田河交界,全长1.5公里,平均河宽9米,水域面积13500平方米。原先河床上堆积着淤泥,一遇到台风天就会发生洪涝灾害,沿途金星、项家、张叉三个自然村百姓经常深受其害。经过多方努力,由乡贤出资,建设项家河生态治理工程,工程清理及河埠头修建17处,修建6米宽道路400米,修建2.5米宽道路985米,及修建桥梁4座等,总投资金额在600万元。截至12月底,该工程已完成清淤,灌砌石挡墙已完成90%,新建桥梁3座,完成总工程量的65%,有望在2017年春节前达到工程总量的75%。工程建设完成后,可灌溉农田1000余亩,受益农户250多户。

同时从2016年4月开始,在乡贤的支持下,致力于以传统文化改善乡村建设的“乐和家园”模式,开始在永和镇项家桥村探索试点,在村庄环境、基层治理和乡村文化上努力开辟出一条新路。经过7个多月时间的努力,村里通过成立互助会等本土志愿组织,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节日节气活动、成立慈善互助基金等形式,村民守望相助的互助之情正在逐渐激发出来。

站在新建村委办公楼前,项相校说,自己终于又完成了一个心愿。原先的村委办公室只有三间小平房、90多平方米,有时候开个大会都要再找场地。现在新的办公楼不仅硬件设施提升了几个档次,承载的功能也变得更多,有阅览室、党员活动中心、卫生室等,进一步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尽心尽责谋发展,情系百姓惠民生。这些年来,项相校始终牢记此宗旨,坚守底线,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为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他说:“只有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他们才会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永和镇人大主席团)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